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引擎-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您好!欢迎访问博特精工! |
新闻中心
news cener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深入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到新常态,这些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紧迫的要求。从国际上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产业变革大潮也在澎湃而来。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制造业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营销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像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的协同、云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在不断的涌现,这些都极大地优化了生产力、资本、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培育出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就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完成真正的崛起。但是一旦错失这个机遇,就会落入被动,甚至拉大发展的差距。
从中国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 持续快速的增长,但是支撑增长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品质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的期望。国际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加强制造业发展动力和机制转换、发展模式的转型,关键在于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动力。重大的创新成果也在不断的涌现,像arj21—700 型新涡扇支线客机正式投商业运营,c919 大型客机也完成了大部分的地面实验,即将实现首飞,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的标准动车组完成了世界上首次420 公里每小时的实验,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创新成果在不断的涌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国制造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创
新的短板和弊端。
从扶植政策上来看,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实际的执行中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门槛高,制造业企业受惠面偏小,企业研发的投入加计扣除执行过程中难度较大、程序烦琐。
从激励机制上来看,如何充分的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的制度环境还有待改善,有利于人才、信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并高效配置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从服务体系来看,支撑企业开发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还不多、能力还不强,大型科研设备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程度还不够。
从社会环境来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明显弱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改进来逐步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工业是立国之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核心,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5 年5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将创新驱动放在五个方针的首要位置,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九大任务的第一项任务。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全面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
一是要完善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在弥补创新链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这个方向,要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充分的依托企业来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材料、机器人等创新中心的建设,指导和推动省级的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的应用示范,破解行业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这方面的难题。
二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继续实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重大工程,加快论证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重大工程。加快车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努力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针对着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性瓶颈,要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成首台套、首批次的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也包括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关键的基础材料首批次和跨领域的应用。强化平台的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的研发中心,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四要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化,推动军民结合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将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具有先进理念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六是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打破行政性垄断和行业的壁垒,消除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人为因素,要深化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的监管,构建公平的
市场竞争秩序。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的投入,大力推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